延安市安塞区:用民生"三顺工程"丈量作风之变

陕西先锋网

清晨的延河畔,五里湾人行天桥上往来的群众络绎不绝。这座横跨城区,缩短2.3公里绕行距离的“网红桥”,不仅是安塞城市更新的地标,更是全区党员干部践行“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精神”和“党员承诺制”的生动诠释。安塞区在持续深化拓展“三个年”活动和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把高质量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和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作为破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着力点,以“抓住四点、畅通三路”破题,使87个老旧小区的焕新蝶变、12条313公里乡村道路的延伸贯通、1711个停车位的改造升级,用“可观可感可点”的民生答卷检验作风建设新成效。

  以学铸魂,把“民生痛点”转化为“行动起点”。区委创新“三维研学”机制,向发达地区“取经”,组织住建、交通等行业部门赴浙江学习现代化城市建设经验;向群众“问策”开展“金点子”征集活动,收集出行类建议80余条;向历史“溯源”,梳理五年内12345热线高频投诉,形成《城市治理十大攻坚清单》。在延塞快速干道征迁中,党员干部带着政策汇编和结构图册逐户走访,首创“四心工作法”,测绘评估让群众安心、安置方案让群众称心、过渡保障让群众舒心、腾退激励让群众暖心。90户动迁群众从“闭门谢客”到“主动签约”,实现15.4公里道路“零障碍”贯通。如今,这条串联起延塞工业走廊的“发展动脉”,日均车流量达1.2万辆,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的“黄金通道”。

  边查边改,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治理”。建立“民情直通车”响应体系,将群众反映强烈的“高速口堵车2公里”“老城区内涝”“空中蜘蛛网”等“老大难”问题,转化为多个“督办项目”。在包茂高速南出口改造中,创新“空间置换”模式,拆除0.5亩绿化带腾出拓宽空间,省交控集团投入680万元建设潮汐智慧车道,使通行效率提升90%。“过去节假日堵车两小时起步,现在五分钟就能通过。”货运司机白师傅的直观感受,印证着“政企联动”的改革成效。针对“停车难”顽疾,打出“上天入地”组合拳,在朝阳小区环城路河道和龙凤巷三马路绕城河道,利用垂直空间建设2处立体停车场,在地下空间开发楼宇停车位,在地面推行“错时共享”机制。文化大楼附近居民刘颖女士说:“附近路段车位夜间向附近居民开放,白天向前来办事的群众使用,这种‘时空转换’让有限资源活起来了。”

  靶向攻坚,用“绣花功夫”整治“城市顽疾”。由行业专家所组成的“城市体检团”,运用无人机航拍、管道新技术设备等手段,对老城区进行“CT式”扫描,精准锁定18处排水堵点。在滴水沟防洪渠改造中,创新“拆建管”一体化模式,拆除20处占道间隔墙后,同步实施沟渠拓宽、护坡加固、景观提升,使昔日的“龙须沟”变身生态廊道。景和苑社区改造更是体现系统思维,地下统一更新63公里排水管网;地上拆除5处围墙打通“小区孤岛”,划定310个共享车位;空中捆扎508处线缆消除“黑色污染”。68部加装电梯的玻璃幕墙上,映照着老人们舒心的笑脸。“现在下楼就能逛广场,上楼‘一键直达’,这就是向往的生活!”72岁的老党员张占东道出3872名居民的心声。

  开门问效,让“群众智慧”赋能“城市焕新”。推行“沉浸式参与”治理模式,在碾道沟雨污分流工程中,住建部门将设计图纸搬进社区广场,通过图纸推演让群众“看图说话”。85岁的老党员刘志强凭借40年居住经验,指出3处历史管网走向误差,为施工节省7天工期。“群众才是活地图。”项目负责人感慨。在农贸市场整治中,首创“三色管理”,绿色区域为固定摊位,黄色区域限时经营,红色区域严格禁停。摊贩周航航对此点赞:“以前和城管‘躲猫猫’,现在按图索骥就能安心经营,日均营业额涨了三成!”这种“疏堵结合”的智慧,让26个流动摊点“退路进市场”,实现市容管理与民生需求的“双向奔赴”。

  如今,走在安塞街头,新铺的塑胶跑道上跃动着青春身影,智慧停车场的电子屏实时更新车位信息,改造后的沟渠巷道边垂柳依依。这些看得见的变化,丈量着“把问题清单变成幸福指数”的为民初心,更诠释着“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深刻内涵。正如区委书记曹振宇在召开全区党员领导干部大会上所讲:“当干部的眼睛向下看、脚步向下走,群众的笑脸自然会向上扬。”


时间:2025-04-14 17:12:09 来源:延安党建网 阅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