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县:建强村级后备力量赋能乡村振兴发展

蒲城县紧盯村(社区)基层党组织人员匮乏、能力不足等问题,全面实施“雏雁育苗”工程,蓄足村(社区)党员干部后备力量“源头活水”,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可靠、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群众认可的基层干部队伍,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激活人员“蓄水池”。突出政治标准,坚持事业为上、以事择人,采取个人自荐、组织推荐、群众代表举荐等形式,通过村(社区)研究上报、镇(街道)党(工)委审核考察、县委组织部汇总备案的程序,重点吸纳35周岁以下“四乡人员”(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向党组织靠拢,确保年内各村(社区)至少发展1名35岁以下入党积极分子,条件成熟的接收为预备党员,纳入村(社区)后备干部队伍。目前,已梯次配备836名村级后备力量。

铺就成长“快车道”。着眼组织建设、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需求,将村(社区)党员干部后备力量培训工作纳入全县干部培训计划,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辅导、外出交流、学历提升、网络教育等活动。推行“1+1”导师帮带模式,建立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村党组织书记、第一书记与后备力量帮带联系,助力后备力量快速成长。结合年度重点工作任务,组织后备力量积极参与村组事务管理、农村公益服务、村级经济发展等日常工作,真正在干中学、学中干、干中成。

建立动态“项目库”。建立“日常考核+年终评议”机制,季度审、年终评,及时发现和解决队伍建设中的存在问题。定期开展后备力量队伍建设情况分析研判,对政治思想、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的,对工作实绩不明显、发展潜力不大的,对群众基础不扎实、威信不高的,对因其他原因不能胜任工作的,及时进行调整,真正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后备力量储备起来。

锻造发展“生力军”。着力构建镇村之间各司其职、联动管理的工作格局,精准制定具体管理办法,及时了解培养对象学习、工作情况,与培养对象交心谈心,重视并帮助解决村级后备干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建立择优使用机制,对德才兼备、成绩突出、群众认可,能够胜任工作的后备力量,在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有空缺时,优先从表现优秀、群众公认的后备干部中选用,及时补充到位,做到成熟一个,使用一个。今年以来,调整村“两委”干部8名,人选均从村级后备力量库中推选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