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丹县:“五措并举”打好乡村振兴“组合拳”

近年来,志丹县坚持党建引领,立足土地资源广袤和果畜产业厚实的优势,以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为抓手,依托政府支持用活政策、返乡创业激活人才、农村改革盘活土地、绿色循环放活要素、链条延伸做活产品“五项举措”,构建起以苹果为主、特色种养殖为辅的“一主两翼多元”产业兴旺新格局,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用活政策,产业发展定规模。聚力打造30万亩优质苹果生产示范县、100万头生猪养殖示范县、20万吨冷气库集群目标,调动各方力量向农业产业聚拢。把支持重点放在产业发展上,出台《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十条措施》以及苹果产业、畜牧产业、集体经济、家庭农场、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等五个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县财政每年列支8000万元用于产业发展。把发展方向放在提升规模上,经营主体每流转50亩土地以奖代补1.5万元,依次类推、逐档增加,多层面推动果业扩面。把突破关口放在企业引领上,引进和培育陕果集团、新希望集团等农业龙头企业8家,有力地带动农业产业上规模、上水平。

激活人才,“一池活水”聚合力。聚力破解农村劳动力外流、人才资金短缺问题,狠抓返乡下乡创业。推动干部力量向农村下沉,17名县级领导每人包抓一个万亩苹果产业带,各镇办党委委员每人包抓包建一个百亩果园,每名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长及第一书记包抓包建一个50亩以上苹果园。推动社会力量向农业集聚,打破地域、行业、身份界限,吸引2700多名科技人才、企业职工、离退休干部、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投身产业建设。推动经营主体向职业转型,组织职业农民专业培训、资格认证和指导培育150批3万余人次,培育高素质农民800余人,打造农业产业返乡创业示范点410个。

盘活土地,农村改革添动力。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通过民营企业带办、能人领办、农户联办,培育专业合作社311家;通过技能培训、颁证登记、指导监管,培育家庭农场3082家;通过以商招商、精准招商,引进陕果集团、东方希望等龙头企业8家。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坚持所有权属不变、农民身份不变、耕地用途不变,建成村集体果园1.01万亩,109个村实现集体经济全覆盖;同时建立县镇村三级产权交易平台,开展土地评估、入股策划、产权公证“一站式”服务,动员社会各界流转土地发展果园13万亩以上。大力开展合作联营,探索推行龙头企业委托管理,建成“三变”改革基地15个,吸收3273户果农和361户脱贫户入股联营,带动5000多农民就近务工。

放活要素,绿色循环显效益。坚定不移走绿色循环农业路子,通过骨干帮带和定向委培,配强县镇村三级技术力量,先后引进瑞阳、瑞雪等9个新优品种, 栽种短枝富士8.4万亩、维纳斯黄金1000亩,并聘请8名中国农大、西农大高级职称专家定期进行技术指导。通过基地带动落实管理措施,全面普及机械作业、绿色防控、间作套种管理和水肥一体化、“果畜沼”循环模式。引进山西驰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高标准出菇大棚40座,建成40万棒食用菌基地,带动脱贫户67户增收。果畜循环打造有机农产品,引进新希望集团、东方希望集团、省环科院和陕西华延投资建成10万头种猪繁育基地、12.5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和15万吨碳基肥生产基地,为全县30万亩苹果提供充足肥源。

做活产品,链条延伸树品牌。注重苹果产业后整理,紧盯生产、分拣、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条开发产品和服务,建成4.0智能选果线2条,冷气库容量20万吨,有效提升果品的商品率。与各大企业集团和咨询机构联手组建营销队伍36支,培养营销经纪人113名,主动融入“延安苹果”品牌战略,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元素,让志丹苹果插上“文化的翅膀”。支持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建起电商平台40余家,在北京、银川和西安设立直销窗口;与深圳美宜多等连锁超市合作,依托“农超对接”进行点对点直销;与北京首农集团、深圳市瑞智投资、广东开心农业等30多家大型企业集团合作,有效提升志丹农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