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所向,行之所往

时间:2022-04-11 10:13:11 来源:汉中市委组织部(通讯员:唐汉华) 阅读数:

从学校到基层,面对完全陌生、复杂的环境,我反复叩问内心,为什么来这里,在这里应该做什么,怎样才能做得更好?近两年时间的磨练让我确认,“选调生”既是烙印在我身上的印记,也是我始终追寻的答案。

“选”是选拔,亦是选择

毕业前夕,我与大多数未经世事的大学生一样,对职业选择、未来规划感到迷茫无措。参加陕西省招录选调生宣讲会时,诚挚的分享感染了我,我似乎有了一个向往的方向。于是2020年8月底,我乘着秋风,一路到了城固县莲花街道小西关村。

初到村上的我,骤失家人朋友的陪伴,独自应对陌生环境和复杂事务,偶尔也会想,我真的能坚持下去吗?直到2021年初,村上发生了一件我从未经历过的大事——村“两委”换届。选举当日,天气很好,全村村民带着小板凳,在村委会院子里分成一组、二组、三组......围坐在一起,他们一笔一画、认认真真写下候选人姓名,将选票庄重地投入票箱。那时我才真切感受到,所有人只为一件事,就是选择,带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为全村1300多人选出一只“领头雁”,选出一个“好班子”。突然一位阿姨对着我喊:“票上能写你的名字吗?”我还没来得及回答,旁边已经有人喊道:“她不用选,她已经是我们村党支部副书记了。”那一刻我懂得,原来在我怀疑、犹豫之时,却已被人选择和相信。我便暗下决心,一定要为他们做些什么。

“调”是语调,亦是步调

从“学校象牙塔”到“基层大课堂”,我曾囿于书本理论和现实社会的双重挣扎,在脚步丈量村居院落的步伐中,在体悟生活百态的过程中,适应了身份的转变,触摸到基层社会的脉搏。

犹记得第一次开会,过的第一关就是“方言关”,虽然川陕两地语言体系相似,却总有些语句听得不甚清楚;第一次入户时,怕狗的我总是躲在同事身后,小心翼翼进门;第一次调解时,感觉两边都插不上话,越心急反而越不知该如何入手;第一次核算收入时,照本宣科问着户主“生产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近两年时间的磨练,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转变,我打破了认知局限,克服了困难,已经能自然而然和村民们拉家常,妥善地处理日常事务了。

驻村满一年,撰写村情要素综合报告的时候,我发现生长在城市的自己,竟然已经如此熟悉这里,我了解了农村生产生活、农业产业结构、村民收入来源等,深入思考了村上发展的短板和路径,最终形成一篇扎实的调研报告。经过这些我明白脚下蹚过泥土,心里才有底气,笔下才有文章,做事才有方法。

“生”是生涩,亦是生机

作为村上最年轻的干部,经验、阅历不足是天然存在的劣势,但人总会走向成熟,最重要的是不虚度时光、不辜负自己。

工作以来,我始终铭记“怀着一颗学生的心”向书本学、向群众学、向实践学。一方面学政策法规,接触村级组织建设以来,我把《党章》《党支部工作手册》等党内法规制度放在手边、记在心头,为做好帮扶工作,认真学习解读乡村振兴各类政策。另一方面学工作方法,遇事不懂就向身边的同事、老党员、乡贤们虚心求教,学习成熟的经验做法,微信关注了许多党建公众号,学习借鉴有参考性的示范案例。

同样,年轻的我敢于直面问题,在工作中大胆说、大胆做,不怕苦、不怕累。当注意到村内没有专门的文化活动设施,老人小孩只能在路边运动后,我积极争取,广泛动员建成了村文化活动广场。在深入思考村集体经济发展困境后,结合实际提出改造门面房的建议,以短期投入谋长远利益,如今已初见成效。由于比较熟练办公软件操作,我主动承担了疫情防控数据处理的任务。村里时常有人感叹:“年轻人就是干劲足、思路活。”声声肯定,为我注入不竭动力,我渴望投入全部的能量,影响乃至改变这里。

回望这五百八十多天,在农村生活和如火如荼的乡村建设中,我已经是参与者、实践者和见证者。我庆幸当初的选择,在这里我认识了社会,也认识了自己,更重塑了自我。我坚信,心之所向即是归处,行之所往直面未来。

(李倩,2020年选调生,汉中市城固县莲花街道办事处四级主任科员、小西关村党支部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