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县:“五个聚焦”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柞水县立足丰富的红色文化、孝义文化、非遗文化和生态文化优势,发挥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在凝聚人心、引导村民、淳化民风中的作用,以“五个聚焦”,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进一步推动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在柞水“遍地开花”。

聚焦人才队伍,助力文化人才专业化。让文化队伍“蓄能充电”。建立文化文艺人才库,免费举办民间文艺社团辅导培训、柞水渔鼓传承培训、广场舞培训等,乡村民间艺人综合素质大幅提升;让民间艺人唱“主角”。在乾佑河、社川河、金井河流域分别设立了乡村文化大讲堂,每年定期举办文化辅导讲座,在做好免费培训的同时,积极扶持乡村民间文艺社团建设,分批次进行培训,让民间艺人“挑大梁”、唱“主角”;让“红马甲”成为“生力军”。发动9300余名志愿者力量,让“红马甲”在宣传宣讲党的理论政策、文艺文化、培育主流价值观等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

聚焦文化阵地,助力文化矩阵多元化。筑牢三级阵地。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累计建成8个文化馆分馆、9个图书馆分馆、9个镇办综合文化站、82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形成了以“文图两馆”为核心、覆盖城乡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用活红色革命遗址。发挥境内红色资源作用,充分利用红岩古戏楼、杨家山革命烈士陵园、鄂豫陕苏维埃政府红岩寺纪念馆,打造柞水本地独具魅力的特殊“红色名片”;用好孝义文化遗产。恢复重建古孝义厅署、古戏楼和古城墙遗址,依托孝友“张仲”和清·孝义厅两大文化IP为基础,打造文创集市茶馆酒肆、书屋驿站、餐饮民宿等孝义文化街区,培育壮大场景演绎、沉浸剧场等文化业态,打造孝义文化与生态康养融合共生的产业IP。

聚焦文化业态,助力文化产业集约化。围绕22℃商洛主题,推进康养文化产业新发展。在健康管理、健康体检、慢病治疗、旅居养老等新型业态上做文章,以建设终南医养院等高水平康养医疗机构为龙头打造康养产业集群,推进康养文化小镇、康养文化项目;实施“文化+”战略,不断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探索“精品景区+美丽乡村+文化小镇”发展模式,推动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巩固提升2个国字号文化旅游名镇,3个国家农业部命名的“最美乡村”。将文化演艺、文化互动、文化索源、文化工艺品研发作为提升文化附加值的核心来打造,积极培育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传承非遗文化,谱写柞水文旅融合新篇章。深入实施非遗传承发展工程,新建非遗陈列馆,先后公布县级非遗39项,申报市级非遗22项、省级非遗8项,推出柞水非遗文创产品60种,“杏坪皮纸”“柞水渔鼓”和“柞水十三花”列入陕西省非遗扶贫工坊项目库,全面彰显柞水非遗文化魅力,开启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聚焦主题活动,助力文化下乡常态化。持续开展“文化赶大集”“送欢乐乡村行”等活动,举办“喜迎二十大 文化进万家”“文化惠民展演出”,持续开展文化进景区、进社区、进企业等文化下乡活动。聚焦“喜迎二十大 建功新时代”主题,紧扣重大节点、传统节庆,持续开展“我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新农村新气象鼓乐大赛”、“秀美柞水书画摄影展”三大系列活动,策划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进军营、文化惠民跟我学等系列活动。持续开展送戏下乡,用文艺演出的形式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编成通俗易懂的歌舞、小品等,进一步提升柞水“秦岭闺秀,康养柞水”的文旅品牌。

聚焦文明实践,助力乡风文明多样化。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一中心九所八十二站”三级阵地作用,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紧扣新时代文明实践五项任务,通过“讲、评、兴、帮、乐、庆”实践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活动。“讲”时事,奏响乐章旋律。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等,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评”先进,树立文明典型。创评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等,推动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帮”难事,凝聚积极能量。开展“百名党员大走访”活动,采取上门入户的方式,面对面服务群众,走访困难党员,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引导形成邻里互助、守望相助、患难相恤的社会风尚;“庆”喜事,传承传统文化。利用传统节日,策划开展春节、元宵、清明、端午节、七夕、中秋、重阳、丰收节等“我们的节日”节庆及节令农时活动;“乐”美事,歌颂美好生活。通过培育挖掘基层文化人才,利用广场舞、电影戏曲下乡等活动。广泛组织开展读书会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激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