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市:探索“3+N”工作模式激发乡村治理“新引擎”

近年来,兴平市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精准对接新时代群众所盼所思和所需所求,以综治中心“七室一院”规范建设为发力点,优化治理结构,提升服务能力,并在西吴街道试点探索“3+N”工作模式,实现乡村治理“加速跑”,走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兴平特色的乡村善治之路。

一个平台一套体系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乡村是政府管理的最前沿,一头连着上级政府,一头系着万千群众。如何筑牢乡村治理阵地堡垒?兴平在强基础上下功夫,他们强化资源整合、功能塑造,推动办村两级综治中心在乡村治理工作中的载体更实、服务更优。

兴平在西吴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设立“七室一院”,即治安工作室、法官工作室、言和工作室、格格工作室、道德评议工作室、红白理事工作室、心理咨询工作室和云医院,打造统筹乡村治理工作的有效载体、矛盾化解的前沿阵地和便民服务的综合平台。并为“七室一院”管理运行注智赋能,通过打造涵盖23个子系统的社会治理智慧平台,对全域交通、人、事、物等各类信息实时感知、统计调查、研判预警、联动处置,实现“一平台统管、一键式指挥”。

要推动乡村治理高效运转,完善的体系很重要。兴平市通过“党建+网格”引领串起乡村治理“千条线”。成立以办村两级党组织书记为主要负责人的镇域乡村治理工作领导小组,通过组建“党员红袖章”队伍、设立“党员先锋岗”等方式,打造以党员为主体的多元化乡村治理队伍。将西吴全办13个村建立为232个全科网格,并按照“1+1+1+N”模式,为每个网格区配备网格长、网格指导员、全职网格员、若干名兼职网格员和志愿者,实现全域治理一张网。

健全联动机制推动乡村治理长效化

乡村治理需要充分调动各方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凝聚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强大合力,推动实现乡村治理长效化。

为确保群众反映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兴平统筹各类资源要素调动,构建网格员收集或群众反映问题、登记入册、分析研判、确定责任部门、分流转办、责任部门处理等九步骤闭环管理工作流程。并聚焦新时代广大群众急难盼愁和生产生活实际,通过收集民意民智、发现问题短板、贯彻新理念等方式,不断建立更科学、更完善的乡村治理工作机制。

激发干部担当有为正向激励机制不可少,兴平建立“平安积分管理”办法,采取自评与领导审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年度考评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全面考核乡村治理工作人员的德、勤、能、绩、廉等方面的表现,作为年终评先晋优、激励奖励的依据,确保广大乡村治理工作人员干事创业有激情、有动力。

创新多元服务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子

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关乎农民的切身利益,更关乎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兴平在探索乡村治理新路中,立足“七室一院”平台载体实践“N元”服务举措,不断优化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水平,实现为民服务“零距离”。

开展“1+N”多元解纷服务。依托法官工作室,由村两委干部牵头、“驻村法官+检察官+干警+律师+村干部+法律明白人+人民调解员+综治网格员”多方联动,共同依法调解难以协调解决的重大矛盾纠纷。建立红白事“双五”操办标准,有效遏制攀比浪费。开展“干群同心、网格走亲”活动,积极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同时,由网格员担任政策宣传员、信息采集员、便民服务员、矛盾化解员、治安巡防员和重点帮教员,坚持开展流动人口、重点人员、特殊人群每周必访,空巢老人、失业人员、困难家庭等每月必访,掌握动态信息,落实帮教措施。还依托道德评议工作室,广泛开展“好公婆”“好媳妇”“最美家庭”“平安家庭”“道德模范”“最美兴平人”等评选活动,大力营造化风成俗、崇德尚善的浓厚氛围。同时,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通过线上咨询和线下培训等方式,为辖区群众免费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统筹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兴平将进一步完善基层治理模式,让乡村发展既充满活力、风景秀美,又幸福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