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武功县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围绕夯基固本、选优育强、筑巢引凤等方面,推动基层党建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能,用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夯基固本,筑牢乡村振兴“堡垒”。全力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持续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整镇过硬、整县提升”,以打造“七大中心”为抓手,改造提升阵地105个,创建省市级示范村69个。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在村级阵地设置“三务”公开、“问题墙+回音壁”、党员承诺、公示公告等专栏,推动由硬件提标向软件提效转变。着力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过硬。开展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工作“回头看”工作,针对排查出的问题,坚持分类指导,“一村一策”制定整改方案,实行动态管理机制,定期跟踪问效,对整顿到位的及时销号,对整顿不力的通报批评,杜绝重排查轻整顿现象产生,以基层党组织全面过硬保障乡村全面振兴。大力推进村集体经济巩固提升。不断放大“348”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效应,出台《武功县村集体经济发展与村干部补贴挂钩办法》,将集体经济收益与村干部待遇联结,激发村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热情。全县158个村顺利启动实施了集体经济发展项目,125个村集体经济实现收益,提供就业岗位1922个,有效带动农民致富增收。
选优育强,锤炼乡村振兴“精兵”。建强“头雁队”。围绕乡村振兴,对村“两委”班子、党员干部进行集中培训学习24次,采取领导授课、专家授课、案例教学、实地考察等方式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升村干部发展经济、改革创新、依法办事、矛盾化解等能力。派强“驻村队”。对全县脱贫村、软弱涣散村和乡村振兴示范村选派93名第一书记和174名工作队员驻村指导工作,印发《武功县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管理考核办法》,通过量化考核、双向激励、末位淘汰等制度,深入推进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扎根基层履职尽责。配强“攻坚队”。先后将34名选调生配备到乡村振兴任务较重的村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村主任助理,并实行一名乡镇班子成员、村党支部书记与选调生结对帮带的“多对一”帮扶机制,帮助选调生增强政治意识、提升能力素质、解决实际困难,引导其扎根农村一线,发挥聪明才智,助推乡村振兴。
筑巢引凤,激活乡村振兴“动能”。精准培养“育才”。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布局人才链,大力实施“人才兴县”计划,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组织开展业务培训、观摩学习、技能交流,培养“土专家”、农村能人、乡村工匠等“技能型”乡土人才440余人、高素质农民1500余人。服务一线“用才”。出台《关于在县管拔尖人才中开展“1+2+N”助力乡村振兴活动的通知》,联系46名拔尖人才辐射结对帮带87人成为各领域中坚力量,累计开展各类指导70余次,培训班(讲座)20期,解决关键技术难题7件,为群众办实事25件。协同发展“引才”。以《西安都市规划圈》“杨武周”组团发展为契机,依托“兴咸人才计划”项目,积极探索“人才联盟”互融共促新模式,吸纳西农大高层次人才到13个县级部门、镇(街道)挂职,为“杨武周”发展提供人才样板。全县已建成各类产学研示范(实训)基地8个,特色产业专家工作站10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先后有45名专家教授为武功县相关企业、经济合作组织提供技术服务研发。